战火纷飞的年代,
梁若尘秉持一颗爱国心,
投身新闻工作、创办进步报刊、宣传抗战思想,
积极团结海内外爱国力量,
为中国革命开拓一个又一个新闻阵地。
36年间,
他经手创办和参与工作过的报刊和通讯社
高达26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若尘的报业生涯~
梁若尘
原名梁公溥,广东梅州丰顺人
01、“五·四”运动带来的觉醒
梁若尘在丰顺中学念书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展开,他多次参加到游行宣传队伍中去。作为丰顺中学学生会骨干、出版墙报负责人,他常用梁元、梁昂的笔名在墙报上发表评论形势的短文,为日后参与新闻工作、团结爱国侨胞、创办进步报刊、积极宣传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22年,19岁的梁若尘受聘于汕头《群声日报》,担任特约通讯员。这是他投身新闻事业的开始。1925年,梁若尘从事在中共领导下的新闻工作,先后在汕头《潮商公报》《岭东日日新闻》等任职。1926年,梁若尘加入中国共产党。
02、在大革命的风雨中成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的第二天,梁若尘得到共产党人的掩护和帮助,化装改名进行隐蔽活动。同年9月下旬,“八·一”南昌起义军到达汕头,革命委员会派梁若尘等人迅速筹备出版《红旗报》。然而,9月29日晚,正当《红旗报》创刊号即将开机印刷时,他突然接到通知,要求报纸出版工作立即停止,工作人员自行隐蔽,转入地下。11月,梁若尘到广州黄埔军校担任校报《黄埔潮》主编一职。
广州起义的当天,梁若尘接到命令:紧急筹备出版《红旗报》。他迅速选定原七十二行商报为馆址,运用该报原有的编辑出版设备,于12月12日抓紧编排创刊号。谁料,该日深夜又突然接到通知,必须紧急疏散,而编排好的《红旗报》创刊号,也随着军情急变而放弃出版。就这样,梁若尘经手编辑的两张《红旗报》版样都未能正式和读者见面。每每谈及此事,他都感到无限愤慨惋惜!
广州起义失败后,大批革命同志流血牺牲了,梁若尘在亲友、同志的帮助下得以逃脱,后化名梁忠殊,由香港搭乘印度客货船到达新加坡。
从1928年至1937年,梁若尘在东南亚居留10年,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地流转居留,还穿行过菲律宾、老挝、柬埔寨和越南。他一边从事新闻工作、团结爱国侨胞,一边躲避殖民地统治者和各种反动势力迫害。
据梁若尘回忆,在这十年间他创办或参与过工作的报纸杂志有:槟榔屿的《南洋时报》《槟榔屿小报》《中南晨报》《现代日报》和《南洋导报》(半月刊);在新加坡的《南洋商报》《爱国周刊》。他还给上海《东方杂志》写专题通讯,向国内介绍印尼、缅甸等地的民族独立斗争情况。
1935年,梁若尘应陈嘉庚女婿李天游邀请,赴新加坡出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该报是陈嘉庚公司独资经营的。到任之初,陈嘉庚先生就表示:“除不许攻击孙总理中山先生外,什么话、什么新闻都可讲可发表。”
03、抗日战争中辗转办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梁若尘以新闻记者的身份,陪同方振武将军在马来半岛各大城市向华侨宣传抗战救国。之后,他又以《南洋商报》特派记者名义陪同方将军由香港入内地,在华南、华东等地采写抗战新闻,寄到新加坡和香港发表。不久,胡愈之等进步文人加入并主持该报,使它成为一家有坚强战斗力的、声誉甚高的中文报纸。
可以说,《南洋商报》与40年代在香港出版的《华商报》是两盏相互辉映的爱国明灯,共同为团结东南亚华侨、港澳同胞,坚决拥护抗战,反对卖国投降作出积极贡献。
后来,日本空军轰炸广州石室教堂,梁若尘冒着硝烟拍摄了几幅石室被炸的现场照片,交由《民族日报》制版刊登,被该报聘为特约记者。在广州期间,他与新闻工作者加强联系,还经常交流宣传抗日救国经验。
1938年春,余汉谋派丁培纶、丁培慈两兄弟以广东绥靖公署和广东政府的名义前往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募捐,用以购买飞机参加抗战。梁若尘以《民族日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协同丁氏兄弟到东南亚各地宣传抗战思想。他们穿行过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等地,为期四个月,行程超万里。返回广州后,他将这次经历写成小册子,记述华侨拥护抗战、争取最后胜利、反对屈辱妥协的生动史实。即使当时战况紧张,他们仍然赶印出版,向市民散发,使海内外抗战力量更加团结。
1938年初冬,广州沦陷。梁若尘转战香港,协助筹备《时事晚报》,致力于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39年,在中国青年学会支持下,香港中国新闻学院成立。梁若尘担任该院教务长,并讲授新闻采访学课,发动组织战地新闻工作组奔赴广东抗日前线及后方采写新闻,同时参加军队政治部工作。梁若尘在港期间,还多次应邀到“华员协会”“电车工会”等团体作形势报告,激励听众坚定抗战必胜信心,各尽其力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
1939年的梁若尘
04、为民主与解放而斗争
1940年冬,梁若尘重回韶关,筹备创办一家“讲公道话”的报纸——《时报》。当时,正值第二次反共高潮,广东省国民党当局把这份说公道话的报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同年11月,因《时报》如实报道香港被日军占领的消息,当时广东省长李汉魂授意省保安司令部以“泄露军事秘密”为借口,封闭报社,诱捕梁若尘收押于第十二集团军军法处。
《时报》原工作人员不避风险,在张良修、王鼎新等知名爱国人士支持下,取得出版执照,在梁若尘出狱之前恢复出版。出版约3个月,反动的当权者借口其出版执照重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予批准,指示新闻检查处查封该报。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1942年7月间,梁若尘、吴华胥、邬维梓等恢复出版《明星报》。不到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又借口该报曾停版超过一个月,出版登记证已失效,不能继续出版,勒令停办。
从创办《时报》起,到《明星报》停办不满两年时间,办报班子基本没有改变,出版宗旨也未曾改变,历尽艰难,梁若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1943年6月,他又将一份《晨报》送与韶关的读者。
韶关沦陷之日,他又带领全体员工迅速转移到阳山县,支援《北江日报》扩大出版。1945年7月,梁若尘接受党的指示,进入广州准备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并筹备出版《广州晨报》。
05、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服务
1945年12月,梁若尘再赴香港,从事各种爱国民主活动和文化出版工作。1949年10月,梁若尘在广州参加军管会接管和处理原在广州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等工作,后担任新创立的大型新华印刷厂总厂厂长。1950年,他在广州参加出版《联合报》,被推举为报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经理。该报是解放后第一家由各民主党派联合创办的报纸。1952年《联合报》主动停版后,中共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出版,梁若尘出任经理。
1955年梁若尘调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局副局长,由这时起,他与持续三十多年的报人生活告别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若尘先后出任广州市第七、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候补委员、委员、参议委员,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常委、顾问,民盟广州市委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等职。他积极参政议政,联络海内外各界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组织编写文史资料。
1990年,梁若尘在广州病逝,终年87岁。临终前,他嘱咐家属将其稿费、存款捐给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梁若尘把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新闻和文化事业。由1919年办学生墙报开始,到1955年改行文化工作为止,36年中,梁若尘经手创办和参与工作过的报刊和通讯社共有26家,其中报纸18家,通讯社4家,杂志4家,其经办报刊通讯社之多,在新闻史上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业绩。回顾他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不论在国内白色恐怖中,还是在国外帝国主义险恶魔爪下,他总是尽智竭力开拓一个又一个对革命有利的新闻阵地,就像在雾霭苍茫的浅滩逆流而上,留下一个个红色足迹。
参考资料:《广州文史资料》《梁若尘的办报经历》、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
来源:广州市侨联
扫一扫关注“德阳统战”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