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伉俪 亲爱精诚——廖仲恺与何香凝
发布时间:2022-06-03 14:31

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仲恺路501号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内,有一幢古朴淡雅的素色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在两旁青松和学校浓浓学术气息的衬托下,小楼更显庄重肃穆,这里就是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

这对革命伉俪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毕生精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政治活动家,是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党外亲密战友!

廖仲恺与何香凝伉俪


1877年4月,廖仲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旅美华工家庭,16岁时随母亲回到中国广州生活。1897年,在叔父的安排下,廖仲恺与何香凝因“天足”结缘,在广州结婚并居住了5年。

廖仲恺


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众多中国留学生,是革命者的聚集地。1903年1月,廖仲恺暂别何香凝,先行赴日。而后何香凝把所有杂物卖掉,远赴东京,开始夫妇二人的旅日留学生活。

9月,廖仲恺夫妇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集会上初次见到孙中山。在孙中山激动人心的演说鼓舞下,他们坚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洪流,并遵照其嘱托,在日本“物色有志之士,广为结交,以便日后结为团体,以任国事”。

1916年4月9日,孙中山与友人在日本东京田中昂寓所合影,前排右三为何香凝,右四为孙中山(怀抱者为廖承志),右五为宋庆龄,右七为廖梦醒;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1905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副部长。而作为同盟会首位女会员,何香凝担负了革命党人的联络和勤务工作。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家,也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在此期间,廖仲恺积极宣传三民主义,公开支持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认为“而欲国家富强,则必要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能得实行,方能有济”。

何香凝写诗激励丈夫“劝君莫惜头颅贵”。1982年廖承志恭录此诗。


 辛亥革命前,廖仲恺积极为《民报》撰写和翻译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参与中国人首次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辛亥革命后,夫妇二人追随孙中山回国继续革命事业。1914年,廖仲恺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为讨袁筹措军费,参加护法运动。

廖仲恺与孙中山


回国后,廖仲恺大力阐发和传播孙中山的学说,主张民主革命不能停止步伐,要继续前进。自1919年起,先后译出《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全民政治论》等书,并撰写发表一系列政论文章,积极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与办法,产生很大影响。他还高度赞扬五四爱国运动,认为它是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最好方法。

1923年,廖仲恺一家在东山双清楼前合影。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廖仲恺的思想境界有了新的升华。政治上,他主张“把国家主权放在四万万同胞手上”;经济上,他要求有一个发达的经济基础,应该选择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领导开展工农群众运动,大力支持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还借助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筹备和创办黄埔军校,推动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一切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而言,是要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欲置之于死地。

在1925年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汪精卫给廖仲恺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

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外出开会,半路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今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门前惨遭杀害。 

廖仲恺被害后,中共中央立即致电国民党,表示沉痛哀悼。毛泽东、邓中夏合写了《呜呼,廖先生之死》一文,周恩来写了《勿忘党仇》的悼念文章,赞誉他是国民党之重心、“工农运动和反帝国主义运动的积极领袖”,高度评价他“一生苦斗,革命为党,牺牲为国”的崇高革命精神。国民政府在广州为廖仲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出殡时,广州市有20万人前往送葬,队伍长达十余公里。

相伴28年,廖仲恺一朝遇害,47岁的何香凝万分悲痛,立志继承他的遗愿,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

何香凝


何香凝是中国妇女运动先驱之一,1924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时,就领导出版了《妇女之声》旬刊,还大力举办妇女运动讲习所,设立女工学校,开展妇女运动。

1924年2月下旬,何香凝提议在广州举行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大会,由中央妇女部负责出面发起集会和游行示威,会后何香凝承担了纪念活动筹备事宜。3月8日上午,中国第一个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在广州举行,广州各界妇女2000多人参加。自此,广东妇女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到妇女解放和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1926年国民党二大后,披着“左派”外衣的蒋介石进入最高领导层,开始暴露其政治野心,积极进行反共活动。他阴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并派兵包围苏联顾问的住处。事情发生后,何香凝不顾个人安危,冒险通过岗哨找到蒋介石,流着泪斥骂他:“总理死后,骨尚未寒,仲恺死后,血也未干。你不想想,……你昨夜那样对待苏联人,太背信弃义了!以怨报德,违背了孙先生的主张,使革命前途衰落,你将何以对孙先生?”5月,蒋介石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抛出整理党务案,何香凝痛斥这个提案是违反孙中山先生真意的,是反共、反苏俄、对工农不利的行为。

1927年,何香凝回到广州创办“仲恺农工学校”。次年,她因反对国民党反共而毅然发表公开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开始3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如今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在巴黎得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的消息后,马上赶回上海,并在报纸上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要求政府对日宣战,释放一切政治犯;斥责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提出切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挽救民族危亡、支持群众救亡运动的主张。她还并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组织上海妇女界成立慰劳队、救护队、难民救济队等,宣传支援抗战救亡。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始终不忘将妇女解放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7月22日,何香凝在上海成立了最早、最大的妇女抗日团体——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自任主席兼总务组长,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为了中华的自由解放,奋斗到底。”

何香凝率领后援会成员赶制慰问品


上海沦陷后何香凝迁居香港,她仍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宣传抗战精神,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她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就赠送自己的绘画一幅,以示答谢。

何香凝画作


1945年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卖国、独裁、内战政策。1947年,她和李济深等人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积极组织国民党的民主力量,从事反蒋活动。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何香凝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9月,何香凝作为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全国政协一届会议“民革”代表合影


1950年6月,何香凝与柳亚子等人写信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成立29周年,指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纪念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荣的纪念日,这同时是世界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荣的纪念日!”在信中,他们一再感谢和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并誓愿“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60年8月15日,何香凝在民革四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不仅完全成为现实,而且大大超过了。千条万条,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条。我们民革同志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跟着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

1982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联合举行的缅怀廖仲恺先生、纪念何香凝先生逝世十周年大会上,邓颖超代表致辞:

廖仲恺、何香凝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建树了光辉的业绩。他们坚持原则、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廉洁奉公、不断进步、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尊敬和学习。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邓颖超文集》《联合日报》、中国新闻网、民革中央网站等

来源:广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