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1908-1983),广东惠阳人,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子。
廖仲恺、何香凝、廖承志、廖梦醒一家。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青少年时期在孙中山、宋庆龄和父母亲廖仲恺、何香凝的教育熏陶下,积极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1921年冬,廖承志到广州培正中学学习;1923年,进入岭南大学中学部读书,参加学生运动;翌年8月,加入中国国民党,并参加工人运动。彼时,其父亲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收买的凶手暗杀,他决心继承父志,坚持革命。
1927年春,廖承志与姐姐廖梦醒到日本。同年4月,他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学习,参加学生团体“文化思潮研究会”和中共东京特支领导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会”。9月至翌年初,由于参加革命活动,他曾三度被捕,驱逐出境。
1928年廖承志(二排左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与同学合影。
1928年,廖承志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德国,任国际海员工会委员,并在柏林亨德第二大学政治经济专业学习。翌年10月,任汉堡国际海员码头工人总工会俱乐部支委、书记,主持《中国海员》复刊,并到荷兰、比利时从事工人运动。
1930年,他到莫斯科出席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翌年初,到荷兰鹿特丹,成立中华全国海员总工会西欧分会,曾带领中国海员罢工获胜,期间多次被捕。12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与蒋经国同校。
1942年,廖承志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被关押在马家洲集中营,廖承志喜欢画画,便在狱中用漫画与敌人积极斗争。他借用漫画讽刺敌人,在牢房的石灰墙上画了一幅《黄鼠狼向鸡请安》的漫画,揭露特务们想诱自己变节,没安好心的诱降阴谋。他曾作过一幅《文天祥戴枷图》,以文天祥自喻,表达自己要像文天祥那样,不怕坐牢、不怕牺牲,为理想信念战斗到底。他还巧妙地借用漫画向党中央报告自己在狱中的情况,用纸条画了一组《胖子自画像》,请被策反的狱中看守姚宝珊带出,交给他的母亲何香凝。
“胖子”是廖承志的外号,这组漫画记录了他在监狱里的一些生活细节:在牢房里,一个胖子正笑容满面地用一个小水盆装水擦澡;牢房里,一个胖子瞪大眼睛在挑饭菜里的石子和蟑螂……这组自画像暴露了他所处的恶劣环境,也形象地反映了他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乐观风趣的精神品质。
廖承志的《胖子自画像》。
1945年,蒋介石命令“军统”把他转移到重庆,先后将他关押在有“两口活棺材”之称的渣滓洞和白公馆。为了在国共谈判前逼他投降,蒋介石最后亲自出马找他谈话,劝他悔悟退党,留在蒋的身边工作。他断然拒绝,并明确表示:“我活着是中国共产党员,死做中国共产党的鬼!”
廖承志是新华社的早期负责人,1937年3月至10月、1946年7月至1949年6月,他两度担任新华社社长,为新华社的发展倾注半生心血。
廖承志在延安。
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解放日报》停刊,新华社肩负起通讯社、中央机关报、广播电台三项重任,成为党中央指挥解放战争、向国内外进行宣传报道的重要工具。新华社成为“三位一体”后,干部来自五湖四海,如何让大家凝聚在一起,成为了廖承志的首要工作。但廖承志亲切、热情的态度和平易近人、幽默诙谐的作风很快感染了周围的同事,让大家和衷共济、亲如一家。
为了更好地向世界传播党中央的声音,廖承志开始积极筹办英文口语广播。1947年9月11日,英文口语广播正式开播,为提高广播质量,他经常亲自审阅稿件,还请来了安娜·路易斯、李敦白等国际友人帮忙。
根据形势的发展,廖承志还在全国各野战军建立了新华分社或总分社,及时汇集和报道全国解放战争的进展情况。在他的关注下,新华社国外分社也开始筹建,1948年春,第一个国外分社在捷克布拉格建立,随后,又在伦敦建立了分社。这两家分社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抄收和发布新华社的英文电讯,不断扩大解放区在国外的影响力。
新中国建立后,廖承志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政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中国亚非团结委员会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副主席。
廖承志和高碕达之助签署备忘录 。
1954年,廖承志任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副团长,应邀到日本访问。以此为开端,1962年9月,应周恩来、陈毅邀请,日本著名人士松村谦三访华。随后,与日本前通商产业大臣、企业家高崎达之助率领的日本经济代表团谈判,签订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并在两国首都分别设立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的办事处,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1963年10月,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1972年,任外交部顾问,曾参力口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首相的会谈,对促进中日建交起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廖承志任中侨委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致力落实侨务政策,深受广大华侨、华人、侨眷的好评和赞扬。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廖承志时任中侨委主任,当广东开始筹备重建暨南大学时,中侨委即拨专款人民币100万元资助。廖承志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重建工作,就如何办好暨南大学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廖承志(前左一)与校董们在暨大校园。
为解决基建困难,在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亲自致函周恩来总理,请求国家计委下达指标。由于暨南大学是以招收华侨、港澳学生和台湾省藉学生为主的大学,廖承志特别指出:“华侨、港澳学生在各方面都同国内学生不同,有其特殊的地方,不能简单化,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正确地、耐心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工作,使学生好像在家里一样感到温暖。”
为了贯彻暨南大学新的办学方针,动员国内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发挥华侨、港澳台同胞的积极性,共同办好暨大,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学校建设委员会的提议,决定恢复董事会,对此,廖承志要求学校从速筹备。
在廖承志的督办下,1963年2月9日下午,暨南大学董事会在广州羊城宾馆隆重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暨南大学董事会章程》,听取了学校关于重建4年来的工作和今后工作设想的报告。廖承志担任了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董事会的首任董事长。
廖承志在暨大董事会成立大会上讲话。
同时,廖承志还提出创办一所以招收归国华侨学生为主的华侨大学的报告,并亲自呈送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60年春节刚过,创办华侨大学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随即全面展开。1961年8月17日,中侨委、教育部联合向国务院正式呈报《创办华侨大学方案》,并于11月1日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从此世界上有了第一所以“华侨”命名的大学。
廖承志在华侨大学。
廖承志关心祖国统一大业。1981年,他对原台湾《政治评论》月刊社社长马壁说:“我们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台湾的老朋友完全可以放心。我希望台湾和大陆之间不必把精力花费在理论争辩上,我们海峡两岸要多进行些实际接触,以消除隔阂,在实际行动上把我们的民族感情表现出来。”
1982年7月24日,他写信给蒋经国说:“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此信公开发表后,海内外震动。
廖承志一生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实现祖国的统一事业中,在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争取世界和平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丹心一片承先志,鞠躬尽瘁为革命”,也成为他50多年革命生涯的最好写照。
参考资料:人民网、《广东省志》、暨南大学新闻网、广东档案客户端、华侨大学客户端。
来源:广州市侨联
扫一扫关注“德阳统战”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