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独鲁万市礼智鸣远学校,来自四川德阳什邡市的语文教师刘虹,以自制拼音卡片为教具,带领学生朗读汉字。窗外暴雨如注,室内书声琅琅。这位来自湔氐隆兴小学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异国他乡搭建起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

初到礼智鸣远学校,刘虹面临教学语言差异的挑战。当地学生习惯中英文夹杂,全中文教学难度较大。开学第一个月,她在公开课《这是我表姐》教学中积极听取校长等人员的建议,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引入“拼音桥联识字教学法”,将四川教学经验与本地实际相融合:开发多感官识字教具,包括图绘汉字卡片、布料偏旁拼图、动画识字等,增强汉字学习的趣味性与体验感。为获取制作材料,她不惜剪裁个人衣物作为教具原料。根据学生特点,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拼音绘本与情景游戏,帮助学生在课程和日常生活中灵活掌握实用词汇;创办“汉语角”,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汉服折纸、楷书书写等文化体验活动。面对自闭症学生丽莎,她深入研究特殊教育方法,运用触觉卡片和彩泥汉字耐心引导,最终使沉默两年的孩子首次开口说出“月亮”和“妈妈”。
刘虹深刻认识到华语教育可持续发展需依托本土力量。她主动与菲籍教师苏安露结成教研对子,共享教学资源,合作编写《华语识字教学指南》,组织开展随堂课观摩,演示如何通过肢体语言与图画实现无障碍中文教学。她还联合本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共同开发出一套拼音图片模板、三类绘本资源包,显著减少对英文翻译的依赖,使全校中文课堂纯中文使用率提升至80%。
在独鲁万市文化周活动中,刘虹指导学生流利朗诵《静夜思》,展示毛笔书法作品。那些曾经连“sh”音都发不准的孩子,已能自信书写“永”字八法。校长感动地表示:“刘老师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方法,更是中华文化的火种。”
目前,刘虹开发的拼音教学资源包正通过课题组推广至菲律宾多所华校,其“拼音桥联识字教学”方法惠及鸣远学校全体学生。这位来自什邡的教师,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带一路”教育先行者的深刻内涵,让中华文化在热带雨林中温暖绽放。
来源:侨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