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华校中文图书巡回展现场,夏虹翔身着整洁衬衫,细致整理展台上的华语书籍。他手中的《中国经典故事3D立体剧场书》色彩鲜明,身旁同事专注翻阅,背景板“丝路书香 四海传福”的标语熠熠生辉。这是夏虹翔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一位不站讲台却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教育工作者,以书籍为媒介,守护文化传承的海外薪火。

夏虹翔的工作日常贯穿从早至晚。他精心整理来自国内出版社捐赠的各类华语图书,为参观师生细致讲解《安徒生童话》不同版本特点;深夜时分,他仍独自核对教材排版标准,身旁“中文图书巡回展”的横幅静静陪伴。同事表示:“夏老师常说,一本书的摆放、一个标点的修正,都关系着孩子们的学习体验。”
他的付出远不止于此。为保障网络会议顺利推广新版教材,他常加班调试设备至深夜,再穿越马尼拉治安复杂的街道返回住所。在一个暴雨夜,他冒雨护送《伊索寓言》立体书及新版写字教材至展馆,翌日仍准时到场工作。四年级写字教材中“叼”与“叨”的误用、教辅材料的印刷差错,均被他逐一标注。华教中心主任评价道:“夏老师对书籍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作者。”
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夏虹翔高度重视教材规范化工作。凭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他提出“课文分段空格统一”“成语典故出处标注”等多项建议,均被采纳纳入华校新版教材修订方案。出版社编辑常看到他手持写满红色批注的笔记,详细记录每处排版疏漏或图文不符问题。夏老师说:“教材是华裔学生母语认知的起点,必须准确无误。”

这份严谨背后是巨大的奉献。周末他常留守华教中心,整理书架、测试系统、撰写评估报告。同事捕捉到他细心校对黑白插图的身影,笑言他“以中心为家”。而远在四川德阳的家人,只能通过视频听他讲述《中国神话故事》。当孩子第一次喊出“爸爸”时,他正熬夜修改课件,屏幕微光中眼眶湿润。尽管不直接授课,但他参与组织的图书展吸引超千名华裔青少年参与;修订教材惠及大马尼拉12所华校;设计的“3D立体书阅读课”已成为中心品牌活动。
华教中心领导如此评价:“来自四川的夏老师,不仅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全心投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事业。”夏老师表示:“让华裔孩子领略‘床前明月光’的意境,再辛苦也值得。”
当巡展横幅再次悬挂,当新版教材顺利付印,夏虹翔依然默默耕耘于书海与夜色中。正如他所坚信的:文化传承的星火,正源于日常中无数细微而坚定的坚守。
来源:侨务科